
从马来西亚的微笑握手到白宫记者会上的关税警告,美国财长贝森特的态度转变几乎让人措手不及。APEC会议刚落幕,他立刻回国点燃“第一把火”,宣称要在两年内打破中国对稀土的主导权。 不同于以往的普通的贸易交锋,这是一次对高科技命脉的正面碰撞。但问题是,美国真有这个底气吗?还是又一次嘴上很硬,行动上却进退失据? 资源焦虑:稀土命门一捏就疼 美国整天鼓吹“去中国化”,可一提到稀土,底气立刻泄了。别看美国也是个科技强国,但在稀土这块,它连“起跑线”都站不稳。全球稀土储量排得上号的国家不少,可真正能提纯、能深加工、能做成高端磁材的,只有中国。
美国本土的芒廷帕斯矿山看着挺唬人,实际上它挖出来的矿石还得送到中国来加工,这就像是你家有米,却没锅,也没火,饭还是得别人帮你做。而它最倚重的产业——军工、汽车、半导体——几乎都离不开稀土。 F-35战机每一架就得用掉四百多公斤稀土,特斯拉的电机更是“稀土吸铁石”。这就注定了美国一断供就会头疼。 贝森特在白宫说中国是“不可靠的合作伙伴”,这话听上去像是质问,实则更像是自白。明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别人手里,还非得嘴硬,这种焦虑感已经压不住了。 更尴尬的是,美国内部的政策根本不统一。特朗普在台上喊着要对中国稀土加征100%的关税,但另一只手却在东南亚商谈“缓冲期”,放低姿态换取中国在出口管制上暂时让步。这不是战略灵活,而是左右互搏。
贝森特回国之后对媒体放狠话说要“打破依赖”,但在吉隆坡时,美国代表团主动提出暂停执行“50%穿透规则”,这等于承认:没中国的稀土,美国根本玩不转。 再看美国的“朋友圈”,贝森特在APEC上高呼“组建全球关税联盟”,想拉上欧盟、日本、澳大利亚一起挺身而出。但欧盟早就表态不会跟风,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只是象征性地应和几句,真正愿意掏钱、出力、冒政治风险的,几乎没有。 美国想复制当年对华为的“围剿模式”,但这次没那么顺利,稀土这事,谁都怕被殃及。 进攻假象:两年破局只是说说而已 贝森特说“两年内打破中国稀土主导地位”,这话听上去雄心壮志,实则空中楼阁。美国不是没想过自力更生,问题在于,它的矿山、提炼厂、深加工全部脱节,哪一环都短板。
美国的稀土提炼成本比中国高三成以上,更别提环保法规、劳工成本这些让企业望而却步的因素了。一公斤钕铁硼磁材,中国能以极低成本大批量生产,美国连试产线都还没建好。就算砸钱,也不是两年能砸出来的。 美国想靠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来补短板,但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年产量连全球的2%都不到,面对中国90%的市场份额,根本是杯水车薪。更别说马来西亚国内对稀土加工的环保抗议越来越激烈,这条路不是没有希望,但注定走得慢。 美国还试图拼装一个“替代供应链”,把澳大利亚的矿、日本的技术、东南亚的加工能力拼成一条线,但现实远比图纸复杂。环保审查、投资审批、技术转让,每一项都可能卡脖子。更关键的是,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全身心投入,只为了帮美国打一场看不到胜算的资源战。 别忘了,美国不是第一次搞“稀土突围”。早在奥巴马时期,政府就推出过“关键矿产战略”,结果十几年下来,美国的稀土产业还是原地踏步。特朗普上台后喊出“摩天大楼计划”,听着高大上,实际就是打鸡血。
美国智库自己也承认,如果真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,至少要15年,投入得有2500亿美元。这可不是哪个财长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。 中国节奏:不是出招快,而是算得准 中国从来不急着出手,但出手就精准。稀土不是简单的资源,而是“技术+规则”的组合拳。不仅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,还能在规则层面玩得转。 中国的稀土精炼技术早已不是“挖土烧火”这么简单。串级萃取法的纯度高达99.99%,而且能实现大规模稳定生产。这种技术差距不是靠砸钱一年两年就能赶上的。 2025年即将实施的新规,把稀土出口管制从“矿石产品”延伸到“含中国技术的产品”,这一下子直接把美国的高端制造也纳入了管控范围。用的是中国的技术、设备、工艺,想脱钩也得先过这一关。
反制工具也不止是“暂停出口”这么简单。像洛克希德·马丁这种涉台军工企业,中国已经开始精准断供。加上《稀土管理条例》的法律化,中国在资源掌控、产业布局和规则制定三方面,逐步形成闭环。 资本市场也不是傻子,稀土ETF年内暴涨近90%,就是对中国定价权的直接投票。这和石油一样,不光是“有油”,更重要的是“能定价”。 更有意思的是,中国并没有一上来就全面封锁,而是愿意在磋商中给出一年缓冲期。表面上让了步,实际上是给自己产业升级争取时间。一边推进数字化分离技术,一边在稀土回收率上再提5%,这背后是战略节奏的掌控,而不是短期情绪的宣泄。
把嘴炮当武器,终究打不赢资源战 贝森特的“稀土进攻”听起来像是宣战,实则更像是演戏。美国想靠喊口号、拉盟友、打关税这几招来破解中国稀土优势,注定是徒劳。资源不等人,技术不撒种,时间也不会因为美国着急就倒着走。 真正的胜负,不在于谁先出招,而在于谁能守得住底线、稳得住节奏、制定得了规则。中国的稀土牌,打的不是一场临时应变,而是几十年产业积淀后的大棋局。 这场博弈,不光是资源争夺,更是全球科技话语权的角力。美国如果还把“关税大棒”当万能钥匙,只会在下一个技术战场上继续吃亏。稀土只是开始,后面还有更多“工业脊梁”正在重塑格局,而游戏的规则,早已在悄悄改变。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