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媒彭博社爆料,德国政府已经在更换中国通信设备的事情上松口,并且计划动用公共资金,为德国电信以及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“补贴”,具体细节还在讨论当中。 替换设备的成本预计在20亿欧元,折合成人民币大约165万元。 这个事情,显然是有些不寻常的。 一向注重财政纪律的德国,竟然要自掏腰包推动这项备受争议的计划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去年7月,德国三大运营商刚与政府签署了设备使用协议,当时各方都表示将按部就班推进工作。 可不到现在,德国总理换人,政府态度大变,准备用纳税人的钱来加速进程。 表面看,这是一项技术更新计划。但细究起来,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。 德国5G网络建设本就面临困境。 最新数据显示,德国部分乡村地区仍然缺乏稳定信号覆盖,城市区域的网络延迟问题也亟待解决。 在这个时候大规模的更换中企通信设备,只会让本就进展不顺的网络建设雪上加霜。 但德国政府宁愿打破财政纪律,也要加快推进这项计划,这背后,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?
其实说白了,就是被美国和欧盟的施压给逼得没办法了。 默茨上台才半年时间,他要想把这个位置坐稳,就必须在一些问题上做出抉择。 为了打压中国企业,美欧近些年在轮番敲打各个国家,要求他们将中企设备排除在外,德国也不例外。 但德国运营商们对此事并不赞同,因为中国企业是在用实力说话,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更受这个本土运营商的青睐。 所以现在德国政府打算用钱“收买人心”,用所谓的补贴推动他们加快更替中企设备。 可问题是,这些钱,是德国纳税人的钱。 德国政府这样随意挪用,德国民众答应吗? 而且这些钱,真能顺利到德国运营商手中?
即便前边两个问题都解决了,一次掏出165亿元的德国,国库还能撑多久呢? 当前俄乌冲突持续,能源供应问题一直困扰着欧洲国家,便宜的俄能源不能买,只能花大价钱去买美国的东西。 同时欧洲国家还得承担援乌的重担。 再加上特朗普上台掀起的“关税风波”,欧洲国家的经济普遍面临挑战。 在这个时候,德国政府大动干戈,对中企下手,注定会赔了夫人又折兵。 要知道,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,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。 德国汽车厂商仍在加大对华投资,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也继续深耕中国市场。
一边在通信领域加速“去中企化”,一边在经济领域继续深化合作。 这种矛盾的选择,德国能坚持多久?又能得到什么? 更值得一提的是,这项计划出台之际,德国正在积极和中方联系,筹备德国总理默茨访华的事宜。 如果这项设备更换计划真的实施,必将对双边关系产生直接影响,那到时候,默茨的访华行程还能继续吗? 本身前几天,德国外长的访华计划就出现了变数。 启程前夕,他在公开场合对台海议题大谈特谈,而且口不择言。 随后就传出他要推迟访华的消息,德国外长也因此在国内饱受批评。
现在主角换成默茨,德国内部又会作何感想呢? 德国企业很清楚,保持对华关系稳定才是他们继续做生意赚钱的保障,现在德国政府计划强行更换中企电信设备的行为,一定会把事情全都搞砸。 这165亿的设备更换计划,看似是个技术问题,其实早就成了德国外交走向的试金石。 在数字化建设本就滞后、财政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,德国选择此时推进这项计划,背后的政治考量已经再明显不过,这就是他给欧盟和美国递交的“投名状”。 如果默茨真的想要访华,那相关安排必将笼罩在这个决定的阴影之下。
说到底,德国接下来能否在技术安全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,不仅考验着政治智慧,更将决定德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位置。 毕竟,在国际关系中,每一个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。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